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K.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K.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y 9, 2008

The demise of the HK Alliance

Wang Xizhe is a prominent (pro-democracy) dissident from China. He has spent more than 10 years in jail in China. He had a history of not singing with the crowd.

He has a prediction, that the life of the "HK Alliance" (in support for patriotic democracy movement of China) is numbered, due to a series of strategic mistakes. (HT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the most recent example, he argued, The HKA has not been entirely tactful in its joining the protest against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in HK. Because this alienates its supporters (most of them, are "patriotic"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democratic). He suggested by this year's date of 8x8 the turn-out number will reduce significantly.

I agree with his conclusion. But I am skeptical about the 'test' he suggested. Because
1) What can be alienated has been alienated, many times, and long ago. e.g. by the infamous statement Martin Lee made after the Belgrade Emabssy Fiasco. Lee defended the US bombing and faulted the Chinese within hours of the protests, acting as if he had more information than anyone else (quite unscrupulous for a successful barrister). So there is really no incremental difference that can be observed this year.
2) The "HKA" is not really a political party as Wang said (or wanted it to be). It is more of an idealist group than some organization that was established to achieve a clear political agenda. But Wang was right that its most recent action did not show clear alignment with its proclaimed ideal "patriotic democracy movement of China"

Perhaps Wang is right. That the "reminder" effect may still be significant. We will see in less than a month.

Thursday, March 13, 2008

Sinophobia in HK

恐懼中國/文﹕梁文道

English translation now available on ESWN

【明報專訊】恐懼「外部勢力」 也恐懼「赤色中國」

香港政治常常困處於兩種恐懼之中。第一種是對「外部勢力」的恐懼,延伸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裏那股揮之不去的防外陰影,總是以冷戰結構看待國際關係甚至任何常態的人我往來,覺得外頭有種「亡我之心不死」的秘密力量。於是李柱銘等人去美國見幾個政治人物,在《華爾街日報》上寫篇無關痛癢的文章,就全成了裏通外敵的漢奸罪證了。第二種則是對「赤色中國」的傳統恐懼,也就是俗稱的「恐共」了。所以強調「赤色中國」,是因為它提防的範圍有時甚至超越了中國共產黨,遠達中國全境。

有一位堅決反共的朋友知道我也在內地的報刊發表文章之後,就有點驚訝略帶鄙夷地問我「是不是也『轉』了」。尤其當他發現主辦那些報刊的報業集團原來都是廣東省委的下屬機構時,他更是訝異,認定他們全是黨的喉舌。「喉舌」?我想起那些努力地在有限的空間底下挖掘更多機會,在每天都會收到「指示」的情形裏艱困開拓前路的內地同行,他們年輕的臉孔,他們的激情,他們的無奈與他們的微笑。「喉舌」?

又有一次,我在一場演講裏介紹內地體制中的改革派與無數在灰色地帶中摸索前行的非政府組織。之後,一位聽眾很不客氣地提出挑戰﹕「你說了這麼多,但還是掩蓋不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中國沒有言論自由沒有結社自由。中國始終還是那個中國。」對,中國的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還是處於嚴重匱乏的狀態,但難道這是那些有心人的責任嗎?你以為他們是在何種處境裏工作?又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呢?難道簡單一句「不民主不自由」就能抹煞他們的所有付出嗎?你究竟期望什麼?革命?

對懷抱這種恐懼的人而言,中國政府還是那個全能主義的大政府,其他人無所逃於天地間,全在其籠罩之下。所以一個在報刊裏盡心經營不同意見的編輯始終逃不掉身為喉舌的命運,那幾千名在廈門街頭「和平散步」抗議化工廠污染的市民在這些人眼中究竟還是白費工夫。所以中國還是一團龐大的暗雲,假如我們不能改變它,那至少得自求多福,慎防它的接觸和滲透,彼此之間需要一堵嚴實的防火牆,讓彼此上不去下不來。

再不客氣點說,香港政壇中的一部分人及其支持者有時也感染上了這種「赤色中國」恐懼症。他們一方面以為除去少數被人軟禁甚或身陷囹圄的民運人士之外,中國再也沒有值得支持鼓勵的人了;另一方面則以為理解中國的關鍵詞就是極度簡化的「民主、自由和法治」,視自己為高高在上的判官和導師,無論中國出了任何新聞,一律套上這些關鍵詞就是。於是某市的城管打死人,就一步到位地指出它的終極原因在於沒有民主和法治,中間用不任何過程分析;要是有人說中國的國勢變強了,就冷笑地暗嘲那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它還是沒有民主和自由。因此,我們便要提防一切來自羅湖以北的東西,不管它是媒體還是什麼;我們永遠都要帶戒慎的心情去看待所有發生在中國的事情。因為他們是一塊不民主的大機器,而我們是走在民主大道上的先行者

趙剛回應龍應台

台灣學者趙剛在前年曾經發表過一篇回應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的文章,題目不大耀眼,叫做〈理解與和解﹕回應諸批評兼論區域批判知識分子〉。趙教授對龍老師的批評未必公允,但他的文章裏有些觀點值得大段引述供人參考﹕

「當今的中國大陸的確每天都在發生權錢交易的官商勾結,以招商引資繁榮地方為名,強行對都市郊區的農地進行暴力徵用,也天天都可能在進行犧牲工人階級的賤賣國有企業的陰謀或陽謀。但這些問題都能夠以政治自由主義教科書式的答案來解決嗎?要去面對這些問題,以我去年在中國大陸半年的淺薄經驗,我感受到中國大陸的某些知識分子與「運動人士」,對這些問題通常是較境外的人更焦慮更憂心,但是他們更深刻更在地理解到問題的繁複歷史肌理,以及行動方案的艱難,我覺得他們在困而勉之地、低調地尋找輕微的晃動、微小的縫隙,與些微的正當性,一點一滴地做與思考——這其實和台灣早期的黨外運動在尋求反抗既存體制的方式是類似的。」

反過來看,我們這些明明早已回歸,卻不知何故仍在「境外」的香港人,倒是輕鬆自在。有些人看見維權律師被捕、上訪農民遭到打壓,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的艱困處境,然後感佩他們前仆後繼的勇氣與意志,進而尋思自己如何能夠貢獻些微綿薄之力,以助國家的政治開放人權進步。恰恰相反,他們只能在這些血淚斑斑的事裏再度找到赤色中國的醜陋罪證,從而對照出(【97前】)香港的法治優越、言論自由,好好自我慶祝一番。問題是,在你終於發現中國始終不變,它的「劣根性」永恆不壞之後,你又能做些什麼呢?是劃好邊界嚴防壁穿,還是渺茫地等待另一場革命的爆發呢?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往往又同時標榜香港的示範作用,覺得我們高人一等,永遠走在歷史的前面,足以為天下法。你既不想和你心目中的赤色中國扯上任何關係,所謂榜樣又該如何樹起?所謂「香港作為一種方法」的歷史功能又該如何發揮呢?還是我們相信只要香港邁上了民主的康莊大道,自然就會神奇地發揮燈塔般的效果,照亮我們心目中保守落後的那一大片晦暗土地呢?

最後,我想談一下那些有機會有能力做點事的人,他們實在該好好把握自己的難得位置。例如那些代表香港的人大跟政協,就算你覺得在北京爭取香港落實真的民主太過為難;你能不能不只是站在港商的角度考慮《勞動合同法》的壞處,也多點為過去10年來遭到剝削而無力議價維權的內地民工想呢?所謂的「為大局」,所謂的「親中」,難道不就該是抱持這樣的胸懷與視野嗎?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Thursday, December 6, 2007

"所有選民眼睛都是雪亮的"

所有選民眼睛都是雪亮的 via ESWN

十多年下來,真想不到能讓數字說話的竟然是曾,也想不到指鹿為馬的竟然是部分泛民份子,
更想不到貶低選民和貶低民主恰恰就是高喊普選的泛民,反而是曾(金玉)成畫龍點睛地證明了他比泛民更懂甚麼是“民主”,
“假如這個社會有許多「盲票」,普選不是很危險嗎?”

related
1)so called 140,000 iron votes
2)Pan-dem Viagra

Wednesday, December 5, 2007

結束賓主關係

本文只涉及商業投資,與政治無關。不過,這跟最近有關傳媒取向的討論還是有間接關係(是誘因,只限于商業判斷層面)。

---
今天在網上下了order。我要出賣壹傳媒。限價2.93。到價就賣,價不到繼續持有。過幾天再以同價問沽。(p.s. 運氣很好,當天成功沽出
  • 本來要說“炒肥佬黎魷魚”,不過不太恰當,因為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股東。雖然蘋果中人口口聲聲說讀者才是老板,而我敢說也是忠實讀者之一,顯然他們指的只是忠言不逆耳的那部分讀者。畢竟,魏徵是幸運的。 -- 這引申出一個問題,在很多公司(包括)西方先進企業也曾發生過的。就是,“你認為你理解的顧客需求是否就是顧客的真正需求”?是顧客說了算還是你說了算?Kodak 就曾經許下豪言壯語,認為顧客會忠于“高素質”的感光膠卷!用數碼相機的顧客不值得柯達費心。
  • 本來想學金手指來個,“一注獨沽”。不過這也不對。這是個人的選擇,別人有別人的投資策略,不足為人道。何況今天不能排除蘋果往后的大陸概念,即使那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概念。
  • 前幾天就有了這想法,不過投資最忌意氣用事。因此等了幾天,冷靜了才能做正確的決定。雖然錯過了2.90上的沽售點,不過這等待是無可避免的。
我要分享的是我賣股的原因,282只是一個例子。邏輯如下:
  • 對于消費股(consumer goods),我們小投資者一般只應該買我們本身是顧客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已足以消化我們僅有的一點資金。比如,可口可樂:當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改喝冰茶的時候,大概也是該換股的時候了。假如你是Esprit或Giordano的持續顧客,我也建議你買其股票,因為你會是對其產品最有第一手資料的人。唯一要注意的,不要因為你成為了股東,就不分青紅皂白的去支持其產品。當你覺得其產品失去吸引力的時候,你該去沽其股票而不是姑息養奸。應該做一個非股東消費者該做的購買決定。對于esprit如此,對于大家樂也該如此。不買產品就要沽出股票,只有常逛其店才能繼續持有。最近看到味千在國內好像非常成功,香港的價錢,大陸的成本,還有無限的增長空間。不過由于消費市場瞬息萬變,只建議常光顧其國內分店的朋友投資,因為只有你本人才知道最適合沽出的時候。
  • 對于282,我是言行一致的。臺灣的增長已反映了,香港只有 downside沒有upside,而且本人已不再是忠實讀者,無從得知往后產品的優劣。大陸當然還有無限前途,假如以後壹傳媒可以進入 -- 不過到時再補進也未晚。
  • 對于香港市場,本來就太小了,沒有規模效益。因此,竊以為壹傳媒必須面向所有讀者,把目標讀者最大化,否則不足以成規模。很明顯,壹傳媒已經做了這樣的決定,就是要放棄部分(”高端“)讀者,以小股東的利益為大股東的政治目的服務。做過管理財務分析的都知道,breakeven 后的每一分錢收入,幾乎都是利潤。而壹傳媒要放棄的就是這部分收入。
  • 以上討論對香港市場比較適用,假如放諸大陸市場卻不盡然。因為大陸市場之大,任何窄眾(niche)市場都足以成規模。
---
(回到香港的彈丸政治)對不起,我不同意以我僅有的幾塊錢資助肥佬黎為了香港天主教保守勢力而進行的政治訴求。我做了一個理性的投資決定。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当然,证监会是否该谴责肥佬蚕食小股东利益又是另一回事)

---
p.s.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AD reporting. Here is a minor comment from today's AD. The AD caption said "Flying Business class". From the 4 boarding passes I can read (the Charlotte flights are covered), only one is on business class, which is 30th Street Station Philadelphia to Penn Station New York City, on Amtrak train (not a flight). Total fare $101. The bottom three BPs are:
  • AA120 V-subclass (discount economy)
  • World Traveller (economy class for BA 179) London-New York
  • Euro-traveller (economy for BA 135) Paris-London.
Maybe a careless slip. But I would suggest one focuses on his core competence. One only has so much resources to do so much work in 24 hours. Without a high quality product as a base it is hard to turn it into a propaganda machine.

Tuesday, December 4, 2007

原来如此

謝冠東思考日記陶傑過檔蘋果 (via VC)

原来如此。我怪错了苹果“东方化”,也错怪了陶杰的跳跃逻辑。

Sunday, December 2, 2007

可以休矣

陳太終于,不出所料,淫了葉太。就如王佳芝的自述,“老是輸,就淫過她”

經濟日報社評 (via 這雙手雖然小)

“這種反鐵票的告急策略雖有催動支持陳太、反葉太的選民出來投票的效果,但卻低貶了選民,此包括低貶了投票予葉太的選民,認為他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亦低貶了支持民主的選民的行動選擇權,認為不告急便不能催谷他們投票予陳太。”

去周在家媽媽說她會第一次去投票,選陳太。我很高興,即使我心里不想她投陳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貶低我媽媽。我可以面對曾仲榮先生。

媽媽只看蘋果和壹周。不過我知道她的想法,即使沒有蘋果那些骯臟低招她也是會支持泛民的。其實,泛民這一次和臺灣的DPP沒啥分別,因為投兩太的人們分別大都是鐵票。花盡心思,只用在鐵票里,同時使得中間游離派離心離德。為了招攬一朵昨日黃花,送上一個最輕易的席位,未來還將賠上更多。

葉過去的名聲太差了,因此左派只把這必輸的盤作個順水人情,算是給她一個體面的臺階,以后也不要再作非份妄想。

泛民贏了一場本來就必贏的無關痛癢的戰役。代價卻是一周前那場較大的戰役,和將來的全盤戰爭。香港的泛民可以休矣,期待新勢力的崛起代之。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不投陳皮老太的幾個理由

1) 陳皮代表泛民當權派,可泛民當權派不代表‘泛民’,泛民也不一定就代表“民主”
2) ‘泛民’當權派已淪落為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黨棍。支持泛民當權派只會助長大佬文化,扼殺泛民新生代的機會
3) 壹傳媒已淪落為當派工具,不惜蓄意誤導讀者。陳老太的支持率竟然能在幾天之內有比葉劉高10%以上掉到“不足1%”。不是撒謊是甚麼?華爾街日報只是社論胡來,報道可從不馬虎。蘋果竟然淪為連其他新聞都不放過的高喊”狼來了“的牧羊郎。
4) 陳老太當選,對于香港民主、或者直選的來臨,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

(I made no consideration of her alleged mortgage scandal, as I believe scandal should not change one's view on competence)

因此,為了香港的民主,也為了加速直選的來臨。我們不能投陳老太一票。

p.s. @賭徒
No. I am not misled by anyone. You can call me 無間道 or whatever you like as well. I had come to this view long before Wong Onyin said anything.
Please do not "insult the intelligence" of other people. Read AD again to spot its shameless biase.
We are not to be misled so easily. Apple Daily tried to mislead the mass and myself. I am frustrated and angry. AD is "insulting our intelligence" by trying to manipulate us like idiot. Jimmy Lai has now turned one of the best media in HK into a propaganda machine, which will bear no credibility. To me it has cried wolf too many times, and bears the same credibility as Oriental Daily.
I honestly believe it is better that he migrates to Taiwan (than staying here in HK), since his AD was much more truthful over there.
I can list a few "product placement" reports from AD almost every single day. e.g. When it talked about new technology and blog, it listed Mrs Chen as an example and throw a few random political propaganda sh_ts at an otherwise totally apolitical news thread.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香港民主黨的發言越來越虛了:
  •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承認這次區議會選舉失敗,未來要重新整頓選舉策略。他曾提出辭職,但獲得挽留。副主席李永達因擔任選舉委員會主席要為選舉失利負責,中委會接納他的辭職。
  • 何俊仁其後在記者會上表示會全面檢討及汲取經驗,希望從失敗中建立成功道路。李永達說,選前對競爭對手的選舉動員及形勢研判不確,也未看清對手的進步速度,是他們得到最大的教訓。過去以為中產階層一定會支持泛民派的假設目前已不成立,這都需要檢討。
Huh? What exactly do these empty words mean? I will offer a song to them, the name is "Starry, starry night". 厚顏無恥,還受挽留。I am angry.

Sunday, July 22, 2007

原來影視處官僚都是小和尚

影視處(其實主要是旗下的淫審處)最近似乎越來越白癡 ([068])。其處長鄭美施一出面就更越描越黑

鄭當然犯了推卸責任的錯誤。可是,作為一個傳統的AO官僚Technocrat,他們到底是無能,是無知,是盡責,還是顢頇?

---
這里是TELA網頁里的“使命”(mission statement)

  • 理 想
  • 作 為 廣 播 和 娛 樂 事 務 監 管 機 構 , 本 處 以 充 分 滿 足 市 民 需 要 和 社 會 期 望 為 己 任 。
  • 使 命
  • 我 們 承 諾 , 必 定 會 -
  • 緊 密 依 隨 社 會 的 品 味 和 道 德 尺 度 考 慮 各 有 關 事 宜 , 並 據 此 準 則 作 出 決 定
  • 有 效 監 察 廣 播 服 務 和 刊 物 ;
  • 就 電 影 檢 查 、 娛 樂 中 心 /遊 戲 活 動 發 牌 , 以 及 本 地 報 刊 註 冊 工 作 , 提 供 快 捷 妥 當 的 服 務 ;
  • 協 助 推 動 電 影 業 發 展;
  • 確 保 本 處 監 管 機 制 可 充 分 配 合 社 會 需 要 、 科 技 發 展 , 以 及 海 外 的 做 法; 和
  • 不 斷 提 高 本 處 專 業 水 準。
  • 信 念
  • 言 論 自 由 與 社 會 責 任
  • 專 業 水 準
  • 公 正 不 偏
  • 透 明 公 開
  • 積 極 回 應
  • 優 質 服 務

In English

  • VISION
  • To be a broadcasting and entertainment regulatory agency that fully satisfies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community.
  • MISSION
  • We are committed to -
  • following closely standards for taste and decency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reflecting them in our decision making;
  • effectively monitoring broadcasting services and publications;
  • providing an efficient service for film censorship, entertainment centre and gaming activity licensing, and local newspaper registration;
  •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maintaining the relevance of our regulatory framework with regard to community need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 continuously enhancing our professionalism.
  • VALUES
  • Freedom of expression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 Professionalism
  • Impartiality
  • Openness
  • Responsiveness
  • Quality Service

---

似乎TELA的問題根本出在其“使命書”上。“緊密依隨社會的品味和道德尺度考慮各有關事宜”,其實是很難做好的一件事。TELA是應該"緊密依隨社會的品味和道德尺度"去放行呢?還是要"緊密依隨社會的品味和道德尺度"去限制?很明顯,目前TELA選擇了后者。這就跟只要陪審團里只要有一票認為被告有罪,就得判死一樣。若凡事都要討好社會各方的“品味和道德角度”,而且還要“緊密地”,勢必會變得所有事情都不可為。而且,所謂的“社會的品味和道德尺度”,根本是無法進行客觀定義的一件事。

(影視處據聞乃廣管局的行政部門,為何兩者的使命完全不一樣?)

更可怕的,是其“信念”里的第一項,把“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來了一個大捆綁。前者比較容易理解,可是"社會責任"卻一點不簡單。每個人對社會責任都有不一樣的定義。比如說,有些人就認為船頭尺說了一句“福佳”就毀滅了我們的社會。

要根本解決TELA的問題。政府應該重新考慮TELA的使命和價值(“信念”)宣言,回歸憲法(基本法?),和依法辦事(presumed innocent, 依據判例,如前些年大衛像)。否則,香港在國際社會出洋相的日子,無日無之。

---

話說回來,影視處官僚冤不冤?也不全冤。

  • 使命不是包括“配合科技發展”嗎?為什么連超連接都要告?
  • 不是說“公正不偏”嗎?為什么都偏向了明光社?

是不是有無間道進入了淫審處?

---

這里我想起了這麼一個故事,色由心生也。。。

  • 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過河,發現河邊也有一名年輕女子正在發愁如何過河。老和尚二話不說,抱起女子就過了河。過河後老和尚放下就走,跟在老和尚後面的小和尚非常納悶,對師父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終於,小和尚忍不住問師父:「我們是出家人,你平常教導我不應該近女色,可剛才你怎麼能抱她呢?」
    老和尚驚訝道:「我已經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

讓老和尚掌管TELA吧。TELA 諸位官僚,還有明光的神棍們,大概自己是小和尚,便想當然地以為廣大民眾也是小和尚吧?

Tuesday, July 10, 2007

Good writing is not very conducive to good logic




人前人後,高下立見

Why these smart people talk (/write) like idiots? They certainly are not. Do they think we are idiots? Are they trying to insult us?

Cheung Man Yee (see below) may win the Eulogy Prize of the year with this, but as "the saying" goes, Good writing is not very conducive to good logic.

Ms Cheung, this is not about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Let Simon or Roland run RTHK. Either one of them has much better sense than you or Mr Chu. Or, consider the Golden commentator who said,


  • 「 點 解 老 細 去 滾 , 港 台 員 工 會 話 打 擊 士 氣 … … 上 司 出 醜 , 正 常 計 , 成 個 Office 都 笑 唔 停 就 真 , 應 該 係 士 氣 大 振 。 」 ─ ─ 到 此 一 遊 ( 高 登 討 論 區 )

This is not about the morale of RTHK, or the staff of RTHK. It is the morale of those who support the continuing independent operation of RTHK receiving full funding from the government.


I am not sure why RTHK must not be privatized. The way Mr Chu adn RTHK repsonded to this media fiasco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culture of such a white elephant. In a commercial company, this will not happen.


My view on the RTHK controversy is quite simple.


Privatize RTHK, make it a commericial company, supported by advertisement/etc. Allow it to be operated like Commerical Radio, while reducing its funding by 25% (or 33%) per year. OR simple sell it through an open auction



---

張 敏 儀 致 港 台 員 工 信 件 全 文 如 下

致 港 台 同 事

連 日 來 我 們 驚 訝 、 痛 心 , 為 朱 培 慶 擔 心 , 也 擔 心 港 台 形 象 受 損 , 擔 心 士 氣 受 打 擊 、 擔 心 失 去 市 民 支 持 。 但 今 天 朱 培 慶 作 出 了 決 定 , 以 他 一 貫 的 紳 士 風 度 , 衣 袖 一 揮 , 不 再 糾 纏 下 去 。

我 們 不 說 「 退 一 步 海 闊 天 空 」 這 種 空 話 , 人 誰 無 過 ? 朱 培 慶 用 漂 亮 的 英 文 說 “ Alcohol is not very conducive to good behaviour. ” 我 笑 了 , 寬 慰 地 笑 了 。 我 們 的 處 長 還 是 見 得 人 的 。 他 向 記 者 說 “ Drink less ( 少 喝 烈 酒 ) . ” , 咀 角 帶 一 絲 微 笑 , 正 是 天 涼 好 個 秋 。

下 一 步 , 向 前 看 。 再 說 一 次 : 做 好 節 目 才 是 我 們 的 本 份 。 有 一 支 筆 、 一 個 咪 、 一 部 攝 影 機 , 還 有 一 個 心 、 一 個 腦 , 做 好 本 份 , 一 定 繼 續 得 到 支 持 。

香 港 電 台 已 經 是 一 個 機 制 , 一 個 信 念 , 也 是 一 國 兩 制 的 象 徵 。 曾 經 參 與 , 繼 續 參 與 , 都 值 得 珍 惜 。 大 家 不 會 忘 記 朱 培 慶 的 貢 獻 , 一 定 有 機 會 江 湖 再 見 。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張 敏 儀

Friday, June 15, 2007

This is causality

There is a legend among Oxford students, where degrees and honours are determined by a final examination of 6-8 3-hour exams in the final year summer.

In science subjects there are typically 8-12 questions and the students will try to finish as many as possible. But complete answer of about 3 questions would probably give you an "alpha" grade as each question carries a full score of 25 and this score will be squared (3x625=1875, vs 10 questions of 10 scores each scoring 10x100=1000). Therefore, the "top first" would score as many as 5000 in a paper (for a rare "alpha plus" score) while to get alpha you only need to score 2000.

In humanity subject, the paper quite often is a single essay on a very concisely phrased question/issue. To illustrate the paper and the how the scores are determined we have this legend

  • Question: "What is risk?" (I do not know what the subject is, probably philosophy or literature, or economic!. It is just an un-verifiable legend anyway)
  • A student went in, answered with three words, left the examination hall and got an alpha
  • His full essay for the 3 hour exam? "This is risk."

---

In HK it is unlikely that this will happen, as we know. There is no trust/mutual-respect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for this. The student would not dare the risk and the professor will assume the student is unruly. But I think Mr Lam Kay would score an alpha in this

To spray salt on his wounded feet, I would also like to add these

  • When Tung's father passed away and left OOIL (Oriental Overseas), it went bankrupt
  • When Tung left OOIL, OOIL stock price shot to the sky between the period of 1997-2004

This "Folk-Guy" had some track record but nobody I knew agreed with me when I talked about that 10 years ago. sigh...

Friday, June 8, 2007

No winter in HK in half a century?

The HK Observatory must have missed the controversy it stirred last year. As it is making noise again. The new story? -- No winter in HK in half a century.

Yeah, right, global warming, skyscraper trapping heat and that. I just do not believe these linear projections. People also said, China's GDP/cap grows at 10% p.a., at this rate it will surpass that of US in 20 year ( (50000/7000) at 10% p.a.-- PPP) or 33 years (log(50000/2000)/log(1.1) at nominal).

A few issues to consider

  • There's got to be some negative feedback (i.e. self correcting) factor in any system, especially so as HK is not a close system by itself. It has only 1050km2 of land where the so-called "skyscraper trapping effect" is only applicable to some 20% of the area.
  • As for the global trend in "warming", let's also remember that it is far from conclusive (s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argument). Furthermore, it may not be just global. It may be pan-solar-system. e.g., The temperature in Mars has risen by a comparable amou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 I also do not understand why the skyscraper can trap the heat but not the coolness as Mr Lam claimed

Maybe Mr Lam is trying to be funny. He said, "We would really start losing the very distinct seasonal march throughout the year".

Anyway, I would believe Deng Xiaoping if Deng and Lam contradicts. Deng told us HK will not change for half a century. @_@

Tuesday, June 5, 2007

Postscripts in the BT case in HK

I blogged about the BT case in HK some 18 months ago.
Today a link to this great essay below was sent through to me -- strange link via the commentary of a totally unrelated blogpost (couldn't find it in either author's orginal blog), but a very nice surprise that it is written by one of the smartest artists in HK, and yes, there are smart artists in HK.

金 手 指 : 篤 爆 政 府 如 何 殺 死 創 意 工 業

政 府 想 修 例 將 上 下 載 侵 權 檔 案 列 為 刑 事 罪 行 , 網 民 激 動 又 憤 怒 , 大 呼 BT 無 罪 。 這 個 反 應 是 必 然 的 , 向 來 吃 慣 的 免 費 午 餐 要 暫 停 供 應 , 怎 能 不 激 動 ? 但 事 實 並 非 表 面 看 來 般 簡 單 。
有 些 網 民 怨 聲 載 道 是 因 為 他 們 拿 金 牛 想 買 午 餐 , 但 飯 堂 沒 有 午 餐 賣 , 只 有 免 費 午 餐 派 , 於 是 他 們 才 跟 隨 群 眾 食 免 費 午 餐 , 食 得 和 味 , 還 可 收 回 金 牛 。 現 在 免 費 午 餐 暫 停 供 應 , 他 們 自 知 手 握 金 牛 高 人 一 等 , 奈 何 沒 有 任 何 優 勢 , 因 為 根 本 無 人 賣 午 餐 。
網 民 用 點 對 點 下 載 檔 案 通 常 有 兩 種 情 況 : 一 、 明 顯 因 為 貪 檔 案 免 費 , 不 想 「 執 輸 」 ; 二 、 為 了 方 便 , 例 如 不 想 沖 涼 換 衫 吹 頭 落 街 找 CD 舖 買 CD , 回 到 家 中 還 要 將 CD import 到 iTunes 成 為 電 腦 檔 案 ( 轉 換 過 程 還 可 能 遇 到 甚 麼 security coding , 要 搞 上 半 天 ) , 在 電 腦 播 放 音 樂 , 倒 不 如 安 坐 家 中 下 載 侵 權 檔 案 罷 了 ; 又 例 如 心 血 來 潮 想 聽 首 懷 舊 金 曲 或 看 齣 非 主 流 日 本 動 畫 , 明 知 走 遍 全 港 影 視 店 找 都 未 必 找 到 , 那 倒 不 如 安 坐 家 中 , 下 載 侵 權 檔 案 。
貪 免 費 的 網 民 , 就 好 似 昔 日 問 你 借 所 有 DVD 、 VCD 或 CD 光 碟 的 朋 友 , dub 完 碟 第 二 日 還 給 你 , 現 在 的 互 聯 網 令 這 一 借 一 還 快 過 閃 電 , 但 大 家 都 知 道 , 這 些 損 友 避 無 可 避 , 他 們 總 有 辦 法 不 費 分 毫 拿 到 想 要 的 東 西 。 而 貪 方 便 的 網 民 , 即 使 拿 金 牛 , 也 未 能 在 網 上 經 合 法 途 徑 付 費 下 載 所 要 檔 案 。 除 了 用 BT , 根 本 別 無 他 選 。


肯 試 聽 就 有 衝 動 買
BT 被 廣 泛 使 用 透 視 了 網 民 對 音 樂 、 電 影 的 需 求 及 需 求 模 式 的 改 變 。 他 們 渴 望 從 一 個 包 羅 萬 有 的 檔 案 庫 內 快 捷 、 方 便 地 下 載 數 碼 化 作 品 。 但 現 時 的 版 權 持 有 人 根 本 無 意 提 供 網 上 收 費 下 載 去 滿 足 顧 客 的 需 要 , 只 是 強 迫 人 代 入 古 老 的 賣 唱 片 手 法 。 我 Erica 可 以 肯 定 講 句 , 即 使 政 府 立 例 管 制 下 載 侵 權 檔 案 , 唱 片 市 道 並 不 會 因 此 轉 好 , 因 為 漠 視 顧 客 需 要 的 公 司 是 不 會 賺 錢 的 。
針 對 唱 片 業 而 言 , 要 知 道 傳 統 CD 的 缺 點 , 是 將 10 首 歌 錄 成 一 隻 CD 的 綑 綁 式 銷 售 , 顧 客 可 能 只 聽 過 其 中 兩 首 , 所 以 買 CD 存 在 很 大 風 險 , 往 往 令 顧 客 卻 步 。 但 苦 無 途 徑 逐 首 歌 買 , 所 以 用 BT 下 載 當 是 試 聽 。 有 人 聽 完 會 買 CD 以 示 支 持 ; 亦 有 人 聽 完 會 全 碟 delete , 免 得 位 。 聽 眾 想 試 聽 代 表 他 們 有 購 買 的 衝 動 , 衝 動 是 短 暫 且 脆 弱 的 , 聽 眾 走 到 CD 舖 那 股 衝 動 已 所 餘 無 幾 , 再 被 大 半 隻 CD 的 非 主 打 歌 打 擊 , 更 覺 沮 喪 。 沒 抓 緊 顧 客 購 買 的 衝 動 , 是 誰 之 過 ?
在 CD 動 輒 賣 幾 十 萬 張 的 90 年 代 初 , 每 個 學 生 青 年 都 帶 discman , 後 來 MD 興 起 , 聽 眾 用 CD 錄 成 MD 。 現 在 , discman 和 MD 機 連 街 邊 收 賣 佬 都 當 是 古 董 , 人 人 用 MP3 或 iPod , 方 便 將 歌 曲 分 類 , 自 訂 playlist , CD 難 賣 , 理 所 當 然 。


配 合 顧 客 進 化 改 革
在 創 意 工 業 界 未 使 盡 渾 身 解 數 提 供 收 費 點 對 點 上 下 載 銷 售 平 台 之 前 , 政 府 不 應 輕 舉 妄 動 胡 亂 改 例 , 假 設 了 所 有 網 民 都 是 貪 免 費 的 侵 權 罪 人 。 要 知 道 唱 片 業 界 忽 略 了 一 大 群 貪 方 便 的 潛 在 顧 客 , 未 有 因 顧 客 的 進 化 行 為 而 改 革 , 藉 互 聯 網 發 展 新 的 銷 售 渠 道 , 等 於 斷 自 己 米 路 , 這 並 不 是 政 府 的 責 任 。 網 民 有 demand , 業 界 無 配 合 網 民 的 supply , 所 以 才 孕 育 了 不 正 常 的 supply 。
iTunes Music Store 每 首 歌 賣 99 仙 美 金 , 一 年 賣 10 億 首 歌 。 已 經 有 成 功 例 子 擺 在 眼 前 , 香 港 竟 然 無 人 跟 風 , 業 界 食 古 不 化 , 令 無 辜 的 網 絡 供 應 商 在 修 例 之 後 廣 受 牽 連 , 要 記 錄 網 民 24 小 時 的 網 上 活 動 , 政 府 還 要 犯 險 , 不 顧 網 民 私 隱 去 緝 兇 。 條 例 實 質 是 懲 罰 了 ISP , 犧 牲 了 網 民 的 私 隱 , 保 護 了 版 權 , 但 不 見 得 能 提 高 版 權 持 有 人 的 報 酬 。
假 如 有 一 個 包 羅 萬 有 的 收 費 檔 案 庫 , 讓 網 民 合 法 、 快 捷 、 方 便 地 下 載 數 碼 化 的 作 品 , 將 創 意 工 業 發 揚 光 大 , 作 品 多 了 人 欣 賞 , 版 權 持 有 人 荷 包 多 了 錢 , 皆 大 歡 喜 , 但 未 必 是 拯 救 創 意 工 業 街 根 本 問 題 的 靈 丹 妙 藥 。 不 肯 創 新 改 革 的 創 意 工 業 有 這 種 自 相 矛 盾 的 現 象 , 是 因 為 政 府 有 意 保 護 , 令 業 界 放 慢 改 革 的 步 伐 。 請 政 府 不 要 干 預 , 強 迫 他 們 面 對 現 實 , 才 能 自 救 。

Thursday, May 31, 2007

An option for China's PR campaign

I discussed about the cost of China's cautiousness towards political reform before. Now Jimmy Lai of Apple Daily suggested a baby step for the leadership in Beijing to test the water, by trying HK.

update: Editorial from HK Economic Journal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7-06-05
拋棄政治包袱 主動平反六四  

一九八九年的「六四風波」,至今已十八個年頭了,在仍有表達意見自由的海外華僑社區,特別是感同身受的香港和澳門特區,每年此際都有大規模的悼念和要求平反六四的群眾活動,年復一年,參與者的悲憤情緒並未隨歲月流逝而淡化!  

非常明顯,北京政府並無為六四平反的絲毫象,民建聯主席馬力的「輕佻之言」,很可能是內部會議的結論;在這種政治氣氛下,別說維園燭光晚會被視為「政治表演」,外國即使是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夥伴美國的譴責,北京亦當耳邊風。六四後,北京「經濟沒有底線」的策略非常成功,如今經濟和股市同樣火紅,國內一億股民忙於炒股,當年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腐敗、反貪污、反官倒的學生和工人運動,似乎已被拋諸腦後;除了「天安門母親」和極少數「不識好歹」的民主鬥士,一般內地同胞的六四意識已慢慢淡化,不像部分港人鍥而不捨並有站起來走出去的勇氣。在賺錢至上政治免談的港人或談政治必以北京馬首是瞻的政治應聲蟲心目中,悼念六四亡魂的活動沒有經濟效益且與北京對立,智者不為;然而,如果沒有這班愛國的熱血人士,香港便會淪為一個沒有正義感沒有民主精神內涵的市儈城市!  

在六四問題上,筆者過去曾希望北京政府能做點實事,以文明開放的態度對待在囚及流亡海外的異見人士,同時建立健全的三反(反腐敗、反貪污、反官倒)機制,間接回應八九民運的訴求。這些年來,內地經濟高速發展令北京政府對其施行的政策─包括不為六四平反─信心大增,雖然與六四有關的領導人早已不在其位,但經濟與股市齊飛,一片歌舞昇平,當年令世人血脈賁張的血腥鎮壓,當然不提為妙。  

可是,除了看中中國市場的商界人士,世人對「六四風波」─其實是對任何血腥屠殺─不會忘卻,國際間對中國的敵意,亦因此不會消除,近年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仍行一黨專政一孩政策的指責已清晰可聞,為此北京在國際上必須處處提防,步步為營,不敢從容開放,是中國成為文明大國的心魔和實際障礙。  

一九九九年六月三日,西方傳媒引述八九年六月底美國駐華使館軍事參贊上呈國務院的「現場報告」,指在「六四風波」中被軍隊射殺輾斃人數二千六百餘名、受傷人數約七千……。北京政府若不對此作出清楚交代,麻煩(精神困擾)未完未了。以台灣的經驗,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開始的大屠殺,無聲無息,因為在高壓統治下,人民公開不敢怒不敢言;但國民黨的威權稍為動搖,紀念「二二八事件」便成為全民運動,亦是導致國民黨失去政權的主要因素。歷史會否在內地重演,有關當局也許應深入研究;拆除「六四風波」這個定時炸彈的最佳方法,莫如北京趁奧運舉行在即、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中主動提出!  

台灣「二二八事件」距今已六十年,可是,當年目擊這場慘劇的美國駐台北副領事(一九四五─四七)葛超智(George H. Kerr, 1911-1992)上呈國務院的報告,最近─五月十七日才在「井底蛙」網站(www.froginawell.net)公開。葛超智在一九六五年出版《台灣被出賣》(Formosa Betrayed,相信台灣必有譯本),揭露國民黨主導的「二二八大屠殺」,他因此主張台灣獨立,這當然不見容於國民黨,該書甫出版國民黨不僅整批搜購,而且購下其版權,此書因此絕市場,直至一九九二年才由台灣出版公司(Taiwan Publishing Co)出第二版;該書五百餘頁,現在可在網上(www.romanization.com)免費下載。  

葛超智那份以美國駐南京使館名義發出的「備忘錄」(打字稿),長達二十三頁,寫於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對在他目擊大屠殺後約一個半月,慘事歷歷在目,寫得特別詳盡生動。據葛超智的說法,二月二十八日軍民發生衝突後,當年的台灣省主席陳儀擺出與「暴民」談判的姿態,實際上是緩兵之計,等待渡海而來的數千國民黨軍隊;軍隊於三月九日登陸,屠殺便開始……。  

六十年前的舊事,台灣人不會忘記,「二二八事件」仍是國民黨的政治包袱,民進黨「好好運用」,肯定會成為國民黨奪回政權的絆腳石。北京政府應汲取教訓,不是回應香港平反六四的訴求,而是為了中共的長治久安,主動為六四平反,是敢於面對現實有遠見的表現。

Thursday, February 22, 2007

HK's cyber dream

I guess the pictures below tell a lot about HK's cyber dream.

(Give way) Information "Crescent" - what a name! Tells a lot about how cyber the developer is.


无精良品! (Click picture to enlarge - can be read as "no-fine-good-stuff", or more maliciously, as "no-sperm-good-stuff", I have absolutely no idea how to make sense of this in Chinese. [Post-edit - I think it means no MSG]) - from a low end restaurant next to the cinema, where many guests ask for receipt (apparently for reimbursement -- not the high rolling business travellers, I guess -- but there aren't a lot of choice, as other restaurants are overpriced and look cold from outside)


The empty mall (1) - there are 4-5 stalls in the food court, but the Chinese stall closes at 630pm, and the pizza stall closes at 730pm. Have you known about anywhere else in HK that have such business hours? -- the lady at the cashier lament, "the business hasn't been that well...."


The empty mall (2) -- check out this "crowd" at the Cyber Mall


People were saying that HK's "cyberport" is 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I now want to put it in more specific terms, "purely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e. no business, no cyber, not even some decent shops or restaurants, or hotel, or cyber-business.

The "mall" failed simply because there is no business in the area, and there are no shops to attract the external crowd to shop and eat there (like Taikoo Shing or PP). Many restaurants were closed, and without the flow of customers, the shops are all losing money. The fact that McDonald's in HK are the most profitable yet among the cheapest is purely a result of extremely high volume. Cyberport seems to think that there is no need for shop as everybody does "e-commerce".

To be sure, the developer would not care, as it has made enough money from selling the apartments!

As for the "business hotel" - Le Meridien - well, it caters for tourist groups, not business travellers. They have closed the executive floor and the lounge, so that guests who normally would be entitled to free drinks/snack are asked to go to the restaurants for "free breakfast and free drinks". They probably forget that the real reason for business travellers to go for the lounge is for the exclusivity, and the much higher waiter to guest ratio. They are usually reimbursed for their breakfast and drinks.

So much for HK's cyber dream. Welcome to Cyberport, a surreal experience in HK.

Sunday, January 7, 2007

Reading surveys

a couple weeks ago some celebrated columnist (I really forgot who wrote it) in either Apple Daily or Next Weekly commented about an internet survey about the now infamous clock tower on Star Ferry (island side -- my mom still confuse it with the train terminal tower on TST side).

The results said something like this (I do not remember exactly and do not have time to find the old issue of Next)
  • 50% agree it should be preserved
  • 33.33% against
  • 16.67% neutral

The columnist went on to say that this show what the Hong'er think.

The numbers look a bit fishy to me. If you know a bit of number theory or arithmetic, you may have recognized the ratios are exactly 3:2:1. i.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swered the internet survey are most likely multiple of six, and that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answers are also in exactly that ratio.

Here my gut feeling is that the size of the survey is very likely to be EXACTLY 6. Because, people in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 theory may be able to tell you, it is extreme unlikely and coincidental that survey results turn out ot be exactly that ratio at larger numbers. e.g. if the sample size is sixty, one could generate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r go through the trinom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tition is "roughly" ratio of 3:2:1, and would find that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cases of exactly 30:20:10 will be extremely rare. More likely it will be 29:22:9 or something like that, and there are so many of these combinations that you rarely get the exact case.

I saw too many of these results in the Fast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Executive Surveys in the past, they are all "ound factions", in some cases I would safely bet the sample size was 3 or even 2. (e.g., It would be quite likely it is 6 or 9 instead of 3, but extremely unlikely that it would be 12 or larger)

Now, if the Star Ferry CLock Tower survey only has a sample size of 6, how does it tell about what our people think? Remember it is an internet survey, those who feel very strongly about the subject may simple use several IP addresses to vote (home, neighbor through unsecured wi-fi, work, star bucks, airports).

This would be my tip to identify small size samples in a survey

  • .50 multiple of 2
  • .33/.67: most likely mutiples of 3
  • .14/.28/.57/etc, multiples of 7
  • .11/.22/.33... multiples of 9
  • etc.

When I say "multiple", I mean most likely it is just that number, not its multiples. Even if it is, at best 2x , not 3x or 4x.

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Short notes in Dec 06

Too busy to blog these days. So just a couple short notes

1) eBay exited China. I knew this many months ago. Unimaginative management, wrong strategy. Too bad its China business represents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eBay, otherwise I would have shorted it. This "rumour" is now confirmed to be real. I do not how whether the fired founder Shao is good, I suppose those who are form the pre-eBay Eachnet would be reasonably rich after eBay's overpriced acquisistion (hence won't be "disgruntled"). But one thing I do know is that the eBay MBA directors/VPs are pretty lousy, especially those ladies in "strategy".

2) It seems all the multi-nationals entered Nanchang too late. Because when they did enter recently, the pented up demand exploded, like backdraft. Why wouldn't they just pick up the China City Statistics Handbook? or simple calculate the BigMac poverty index and rank the Chinese cities? They could have 'discovered' Nanchang 3 years ago, when I did.

3) Solution for Star Ferry Clock Tower controversy in HK


  • I agree with ESWN
  • Why don't the governemtn auction the Clock Tower (since it wants to scrap it anyway), so that those who wanted to save their whatever collective colonial memory can buy them and resurrect it somewhere of their own choice owned by their own trust fund? This way everybody will be happy
  • The same recipe should be apply for any future controversy related to such "collective memory of some". Since these people have benefited so much from the colonial era and are by definition in the "middle class", they can afford to buy a "Collective Memory Park" and house all the collectibles there. Remember the Lenin and Stalin Statue Park in Eastern Europe?

4) Below from Pu Dazhong is a must read for those in Zhongnanhai.


台 灣 風 景 線 : 台 灣 認 同 在 打 壓 中 茁 長


卜 大 中   台 灣 《 蘋 果 日 報 》 總 主 筆

儘 管 六 年 來 民 進 黨 執 政 並 不 理 想 , 經 濟 停 滯 、 政 治 動 盪 、 貪 腐 弊 案 頻 傳 , 但 民 進 黨 楬 櫫 的 台 灣 認 同 卻 持 續 增 長 。 如 果 連 同 李 登 輝 執 政 的 後 八 年 , 加 上 陳 水 扁 屆 滿 的 這 八 年 , 共 有 十 六 年 , 足 夠 讓 小 嬰 兒 在 台 灣 意 識 的 氣 氛 下 長 成 少 年 , 認 同 也 因 而 定 型 。

即 使 兩 岸 經 貿 日 益 緊 密 , 人 民 來 往 更 加 頻 繁 , 甚 至 留 學 、 任 職 大 陸 的 台 灣 青 少 年 也 逐 漸 增 多 , 但 並 沒 有 影 響 到 他 們 對 台 灣 認 同 的 趨 勢 , 而 且 認 為 認 同 台 灣 和 與 中 國 交 往 互 不 衝 突 , 不 是 兩 相 排 斥 的 價 值 。 這 恐 怕 與 中 國 的 認 知 相 反 。 可 是 , 把 台 灣 人 當 台 胞 , 在 全 世 界 排 擠 封 鎖 台 灣 , 而 國 際 上 在 中 國 的 蠻 橫 壓 力 下 , 也 沒 有 國 家 敢 把 台 灣 人 當 中 國 人 , 久 而 久 之 , 台 灣 人 當 然 會 自 認 是 台 灣 人 而 非 中 國 人 ; 何 況 , 人 的 認 同 自 然 以 生 活 的 土 地 為 依 歸 。 這 是 生 物 本 能 , 很 難 勉 強 的 。
台 灣 認 同 增 加台 灣 半 官 方 的 海 峽 兩 岸 交 流 基 金 會 最 新 的 民 調 發 現 , 自 認 是 台 灣 人 的 民 眾 高 達 百 分 之 五 十 七 點 八 , 年 年 升 高 , 而 且 以 二 十 到 二 十 九 歲 的 青 年 最 為 認 同 。 這 份 民 調 與 月 初 政 治 大 學 公 布 的 類 似 民 調 差 不 多 , 顯 示 台 灣 認 同 增 加 , 也 證 明 了 社 會 學 者 做 的 研 究 , 認 為 新 認 同 需 要 三 代 才 能 多 數 落 實 的 命 題 。 龍 應 台 上 周 在 歐 洲 演 講 台 灣 民 主 , 被 大 陸 人 士 質 問 她 是 不 是 中 國 人 時 , 回 答 說 : 「 文 化 中 國 是 我 的 原 鄉 ( motherland ) , 但 政 治 上 我 不 認 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 這 樣 的 回 答 是 準 確 的 。
受 到 蠻 橫 打 壓心 理 學 大 師 佛 洛 伊 德 受 困 於 自 己 既 是 猶 太 人 , 又 是 奧 地 利 人 的 認 同 混 淆 , 致 力 研 究 認 同 問 題 , 發 現 人 的 認 同 , 分 為 血 緣 、 文 化 與 政 治 三 項 。 美 國 人 、 澳 洲 人 也 許 血 緣 認 同 英 國 盎 格 魯 薩 克 森 人 , 文 化 認 同 英 國 文 化 , 但 政 治 ( 國 籍 ) 上 不 認 同 英 國 而 認 同 美 、 澳 。 奧 地 利 與 德 國 的 關 係 也 一 樣 。 台 灣 人 的 血 緣 、 文 化 自 可 認 同 中 國 , 但 政 治 上 當 然 不 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國 民 , 也 不 必 認 同 政 治 中 國 。 尤 其 年 輕 人 在 台 灣 長 大 , 全 世 界 沒 有 人 把 台 灣 人 當 中 國 國 民 , 他 們 當 然 認 同 自 己 是 台 灣 人 , 要 不 然 是 哪 人 ? 況 且 , 中 國 在 全 世 界 蠻 橫 打 壓 台 灣 , 國 際 也 因 此 不 承 認 台 灣 人 是 中 國 人 , 台 灣 人 當 然 產 生 集 體 心 理 , 於 是 互 相 加 強 在 地 認 同 , 就 不 奇 怪 了 。 台 灣 青 少 年 即 使 與 大 陸 交 流 頻 密 , 求 學 、 任 職 愈 來 愈 多 , 也 還 是 認 同 台 灣 , 因 為 他 們 不 認 為 這 兩 件 事 是 相 互 衝 突 的 價 值 , 和 中 國 的 想 法 相 反 。 原 因 是 台 灣 已 是 多 元 文 化 的 社 會 , 以 為 中 國 也 持 相 同 的 想 法 。
依 戀 絕 對 主 權加 拿 大 麥 基 爾 ( McGill ) 大 學 哲 學 授 查 爾 斯 . 泰 勒 , 提 出 多 元 文 化 和 多 元 認 同 的 理 論 , 成 為 西 方 的 顯 學 , 也 是 歐 盟 誕 生 的 思 想 搖 籃 。 其 要 旨 是 引 用 盧 梭 ( 平 等 ) 和 康 德 ( 尊 嚴 ) 的 思 想 , 主 張 尊 重 不 同 個 人 和 族 群 的 文 化 和 認 同 , 並 給 予 政 治 承 認 ; 反 對 單 一 政 治 認 同 , 更 拒 絕 政 治 壓 迫 多 元 文 化 與 多 元 認 同 。 中 國 由 於 還 活 在 一 六 四 八 年 , 《 西 發 里 亞 條 約 》 確 定 的 單 一 主 權 國 家 的 絕 對 主 義 理 念 中 , 痛 恨 多 元 主 義 , 更 不 允 許 多 元 認 同 , 形 成 對 台 灣 意 識 的 無 端 敵 意 , 反 而 直 接 助 長 了 台 灣 意 識 的 成 長 。 三 百 多 年 來 的 戰 爭 流 血 , 多 因 為 落 後 有 毒 的 民 族 主 義 在 作 祟 。 歐 洲 已 然 覺 醒 , 放 棄 絕 對 主 權 論 , 走 向 多 元 文 化 , 才 有 今 天 的 和 平 文 明 。 中 國 還 在 舊 的 裹 腳 布 自 戀 , 對 台 灣 張 牙 舞 爪 , 才 是 台 灣 主 體 意 識 不 斷 成 長 的 肥 料 。